新生儿遗传代谢筛查(新生儿筛查)是指采用快速、简单、敏感的检测方法,对危及儿童生命并导致儿童身心发育障碍的一些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查,进行早期诊断,在儿童出现临床症状前给予及时治疗,避免对儿童各种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的一种系统化保健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作为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之一,是预防儿童智力低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也是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标志。
一、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的国际概况
1961年要做试管婴儿,美国Guthrie博士成功建立了细菌抑制法,对血液中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特别是建立了干血滤纸的血样采集方法,使苯丙酮尿症新生儿人群的筛查成为可能。从1962年到1963年,格思里用这种方法在美国筛查了40万例新生儿疾病,并确诊了20多例苯丙酮尿症。此外,早期治疗的开展,证明新生儿疾病筛查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创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时代。在1973年,Dussault等人使用干血液滤纸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4-7天大新生儿的外周血甲状腺素(T4),用于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1975年,Irie和Naruse还在日本通过干血滤纸法成功地进行了CH筛查。结果,以早期筛查为主要疾病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在欧美国家迅速开展并逐步普及。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相继开展了新生儿筛查,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丹麦就是一例。亚洲的日本(1977)、印度、马来西亚(1980)、中国大陆(1981)、中国的台湾和香港(1984)、南美洲的古巴(1986)。除了筛查PKU和CH,美国还增加了半乳糖血症(GAL)、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枫糖浆尿病(MSUD)、镰状细胞性贫血(SCD)、先天性肾上腺增生(CAH)、生物素缺乏症等。
几种疾病的筛查。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的新生儿筛查覆盖率达到100%。美国每年有400多万婴儿,共有1.7亿婴儿接受了新生儿筛查。一些发达国家的新生儿筛查率在95%以上,其他国家的筛查率也在逐年上升。
进入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后,新生儿筛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智利和乌拉圭分别于1990年、1992年和1994年建立了国家新筛查方案。韩国(1991年)和亚洲的沙特***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2005年,串联质谱被用于筛选16种遗传代谢疾病。泰国在1992年)和***联合酋长国在1995年建立了KU筛查系统,随后在1998年和2002年进行了H和SCD筛查。菲律宾(1996)也相继开展了新生儿筛查。卡塔尔在2003年启动了一个扩大的新生儿筛查项目,将样本送往德国实验室进行三种疾病的质谱筛查。进入新世纪后,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蒙古、缅甸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也相继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财政和技术援助下开展了筛查工作。非洲的新生儿筛查落后于其他国家,许多国家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然而,进入21世纪后,埃及已经开始进行新生儿筛查,其他非洲国家也已经开始或准备开展新生儿筛查项目。
由于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选择性和快速检测,串联质谱能够在2分钟内同时检测样品中的几十种小分子物质,即同时检测各种氨基酸、有机酸代谢紊乱和脂肪酸氧化缺陷。实现了从“一种检测一种疾病的实验到一种检测多种疾病的实验”的转变,不仅增加了检测疾病的种类,而且显著降低了假阳性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遗传代谢性疾病认识的加深,串联质谱的筛查将增加许多新的疾病,这将开辟一个新的领域,为新生儿疾病筛查写下新的篇章。
美国是第一个开展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项目的国家。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也将新生儿筛查列为法定项目,但筛查疾病因国家而异。在筛选实验室引入了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和质谱技术后,核糖核酸和/或脱氧核糖核酸技术被用来进行科学、化学和荧光检测。美国儿科学会与医学遗传学协会合作,根据2006年对84种遗传代谢疾病的评估,推荐29种遗传代谢疾病为优先筛查疾病,其余25种为二级筛查疾病。美国的一些筛查中心也增加了对传染病的筛查,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弓形体病、新生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新生儿1型糖尿病和先天性严重心脏病。纽约州已经开始使用串联质谱来筛选溶酶体储存疾病和克拉贝氏病。
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国内调查
中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始于1981年。在学习和掌握了国外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后,来自妇幼保健院儿科医学研究所的陈瑞管教授团队开始探索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途径。他们以项目的形式筛查了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血症。1983年,首次报告了31862例新生儿疾病的筛查结果。CH的发病率为1: 6309。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为1: 15930,未发现半乳糖血症。
1982年至1985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左启华教授等在浙江等11个省市组织了北京大学筛查合作小组。共筛查了200,000名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发病率为1: 16,500。
中国新生儿疾病筛查除了自身的探索和创新外,还与国际社会保持合作,不断引进、消化和吸收新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和方法。1992年至1993年,国家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合作,在北京、母婴、天津、成都、广州、济南和沈阳等7个城市开展了筛查。1996年,与芬兰卫生部合作,在包括母亲和婴儿在内的五个省市、江西、河南、天津和河南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合作项目的第一阶段。该项目旨在为新生儿疾病筛查提供实验室设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建立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并开展CH和PKU筛查。到2004年,参与项目合作的五个中心筛查了130万新生儿,并确认了512例先天性心脏病。PKU80例。第一阶段的合作非常成功。不仅促进了中芬两国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项目区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2006年,中芬新生儿疾病筛查合作项目第二阶段在黑龙江、辽宁、湖北、广西、陕西、青海和贵州7个省启动,为期5年。总体目标:2010年住院分娩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将达到50%以上。到2011年项目评估结束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已经完成了目标要求。
中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虽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于1994年颁布。该法首次提出“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为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2009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发布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新生儿筛查中心和医疗机构的职责。2009年,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计划》,明确规定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目标,以及保障体系建设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管理、评估和评价。强调知情同意和尊重个人意愿的原则。建议到2012年初步建立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网络,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筛查率分别达到90%、50%和40%。到2015年,建立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省级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筛查率分别达到95%、80%和60%。2002年,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生儿疾病筛查,作为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
中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其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新生儿疾病筛查组和从事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负有责任。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作为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监督和评价的最高机构,自1988年以来,在全国16个省市的18个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室能力比对试验(质量控制)。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四次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实验室间质量评估和新进展研讨会,促进和推动了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提高。参与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实验室实验室间质量评估的单位数量从1993年的7个增加到2013年的200多个。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全国的逐步发展和普及,卫生部于2004年组织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专家制定了《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技术规范》,针对参与单位多、人员范围广、流程环节复杂、儿童诊断、治疗和随访标准不同的情况。其内容包括血液筛查、实验室检测、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规范,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随访和管理的技术规范。经过6年的实践,卫生部于2010年再次组织新生儿疾病筛查专家修订并重新发布了《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标准》。这些技术规范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的提高。
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新生儿疾病筛查也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要做试管婴儿。台湾于1981年开始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1985年筛查了5种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北京大学、HCU、GAL、G-6-帕金森病),2006年又增加了6种疾病,即甲基丙二酸血症、枫糖浆尿病、中链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戊二酸血症ⅰ型、异戊酸盐、庞贝氏病和法布里氏病。
自2000年以来,质谱已被用于筛选20种遗传代谢疾病。全省有三个筛查中心,每年筛查30万新生儿。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82年开始探索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并于1984年开始全面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和G-6病,此后待筛查的疾病数量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质谱技术也被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的筛查。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每年约有3200至3500名新生儿出生。自2004年9月以来,在母婴儿科医学研究所的合作下,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血液样本被直接送往母婴检测。目前,已筛查出四种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北京大学、CAH、G-6帕金森病。自2003年以来,母婴儿科医学研究所已经开始使用质谱来筛查新生儿的遗传代谢紊乱。从2005年至今,浙江和广州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的质谱筛查,筛查了50多万例母婴和80万例浙江筛查。数百例遗传代谢疾病已被筛查出来。绝大多数儿童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身心发展良好。
在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以来的50年中,已筛查出数万名新生儿患者,并通过早期干预使其获得新生。随着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的筛查将惠及更多的儿童,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